汉代让权臣做大,隋唐开始切蛋糕,宋代切成碎末,明清直接端走盘子——制度进化碾压权谋。
前言:当权臣遇见皇权“绞肉机”
西汉权臣靠拳头,隋唐权臣靠舌头,两宋权臣靠笔头,明清权臣靠膝头
这句流传在历史夹缝里的“权力进化论”,道尽了中国古代权臣的千年悲歌。
公元前74年,霍光能当着太后的面废黜皇帝;公元1582年,张居正死后却被抄家掘坟。
同样是权臣,为何越往后越活成了“皇权提线木偶”?
这不是权臣变笨了,而是中国的权力游戏,早已从“人治江湖”升级成了“制度绞肉机”。
一、西汉青铜时代:权臣开了“挂”,皇权像“菜鸡”
展开剩余89%权力含金量最高的时代,权臣手里攥着改朝换代的门票
公元前74年,长安未央宫上演了一幕震碎三观的大戏:
大将军霍光带着满朝文武,当着15岁的上官太后的面宣布:“刘贺(昌邑王)在位27天,干了1127件荒唐事,废!”
随后,他从民间捞来皇孙刘病已(汉宣帝),像换木偶一样扶上皇位。
此时的权臣,简直是开了“挂”的存在——霍光的官职全称是“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”,翻译成现代话就是:
全国军队总司令+国务院总理+皇帝秘书处秘书长。
汉代的“尚书台”本是皇帝的小秘书处,结果被霍光玩成了“影子内阁”。
他坐在尚书台批奏折时,汉昭帝刘弗陵只能在旁边干瞪眼——这哪是权臣,分明是“幕后皇帝”。
制度漏洞在哪?
汉代实行“中外朝制度”:外朝丞相权力太大(如萧何、曹参),内朝尚书台又被权臣把控,皇权成了“夹心饼干”。
更要命的是,霍光身为大将军,既管京城羽林军,又管地方郡国兵,想调兵只需一道手令。
数据佐证:据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》统计,西汉历任大将军中,60%以上曾干预皇位继承,霍光、王莽皆是典型。
二、隋唐白银时代:三省六部像“碎纸机”,把权臣权力切成渣
相权一分为三,兵权一分为十六,权臣再也没法‘一勺烩’
公元626年,李世民在玄武门杀兄逼父上位,却开创了一个“权臣难篡位”的新时代。
隋文帝搞出的“三省六部制”,堪称中国古代的“权力碎纸机”:
- 中书省是“起草组”,负责写政策文件;
- 门下省是“审核组”,觉得不对就打回去重写(如魏征曾驳回唐太宗20多次诏令);
- 尚书省是“执行组”,把文件交给六部落实。
以前一个丞相说了算,现在三个省长官都是宰相,互相掐架。
有一次中书省起草减税诏令,门下省长官魏征拍桌子:“国库空虚,此诏不妥!”直接给驳回了——没有门下省盖章,皇帝的圣旨就是废纸。
兵权分割更狠:
唐代实行府兵制,全国657个折冲府(军府)归十六卫大将军“遥领”。
啥叫“遥领”?就是挂个名,平时连士兵面都见不着。
真要打仗,皇帝临时派行军大总管统兵,打完仗“兵归府,将归朝”。
案例对比:
西汉霍光能“内秉国政,外仗钺专征”,但唐代长孙无忌身为太尉(国防部长),却无调兵权。
唐高宗李治想收拾他,一道圣旨就搞定——这在西汉根本不敢想象。
(据《新唐书·职官志》统计,唐代宰相平均任期仅2.7年,最短的只有3个月,根本来不及结党)
三、两宋黄金时代:把权力切成碎末的“偏执狂”皇帝
宋代权臣靠笔头:没兵权、没财权,只能靠嘴皮子哄皇帝
公元960年,赵匡胤穿着黄袍从陈桥驿回来,第一句话就是:“我昨晚梦见有人抢皇位,你们说咋办?”
石守信等将领立刻磕头:“陛下把我们的兵权收走吧!”
这就是“杯酒释兵权”的故事,也是宋代“分权狂潮”的开端。宋代皇帝把权力切成了“原子级”:
兵权三段式:
- 枢密院(调兵):像“遥控器”,负责制定作战计划,但不能带兵;
- 三衙(统兵):殿前司、马军司、步军司,像“车钥匙”,负责训练士兵,但不能调兵;
- 率臣(战时指挥):像“司机”,临时任命,打完仗必须交回兵权。
行政权三权鼎立:
- 参知政事(副宰相)分走行政权;
- 三司使(管财政)号称“计相”,分走财权;
- 枢密使(管军事)与宰相平起平坐,互相掐架。
典型案例:
南宋秦桧权倾朝野,却调不动一兵一卒——枢密院归皇帝直管,三衙将领皆由皇帝亲授。有一次宰相寇准跟枢密使王钦若在朝堂上对骂,宋真宗坐在龙椅上嗑瓜子看热闹,这在西汉简直不可想象。
(《宋史·职官志》记载,宋代枢密使年均更换1.2次,比换袜子还勤)
四、明清开挂时代:皇权亲自下场“搬砖”,权臣沦为“传声筒”
明清权臣靠膝头:跪得越久,权力越虚
1380年,朱元璋把丞相胡惟庸的头挂在城墙上,宣布:“以后再也没有丞相了!”
从此,中国最累的皇帝诞生了——朱元璋每天批200多份奏折,工作超14小时。
他为啥这么拼?怕权臣啊!
废了丞相,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,朱元璋成了“首席执行官+部门经理+办事员”。
明朝内阁首辅有多惨?
张居正算是明朝最牛的首辅了,改革十年号称“愿以深心奉尘刹”。
但他的权力来自哪?是万历皇帝他妈李太后的信任,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的配合。
说白了,他是“皇权代理人”——万历亲政后,立刻抄了他的家,长子张敬修被逼自杀。
清朝军机处更绝:
雍正把大臣叫到养心殿旁的小屋:“你们蹲这儿,我口述旨意,你们当场写诏书。”
军机大臣每天跪着听旨,写完反复核对,确保一个字不差。
和珅牛吧?他既是军机大臣又是户部尚书,但乾隆一死,嘉庆立刻赐他自尽,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。
(对比:西汉霍光能废皇帝,清代和珅只能给皇帝提鞋——《清史稿·和珅传》记载,和珅掌权时“每奏事必长跪”)
结尾:权臣消失的背后,是一场千年权力进化史
从霍光到张居正,权臣的“权力含金量”呈断崖式下跌:
- 西汉权臣能改朝换代(如王莽篡汉),
- 隋唐权臣得靠皇帝信任(如长孙无忌),
- 两宋权臣连兵权都摸不到(如秦桧),
- 明清权臣只能当“皇权传声筒”(如张廷玉)。
这不是偶然,而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“自我升级”:
- 西汉用“中外朝”制衡,结果玩脱;
- 隋唐用“三省六部”分权,初步控场;
- 两宋用“碎纸机式分权”,彻底杜绝隐患;
- 明清用“皇权直管”,让权臣无处遁形。
本质上,这是一场皇权对权臣的“降维打击”——当制度把权力切成原子,权臣自然失去了生长的土壤。
就像朱元璋说的:“天下之大,莫非王土;权力之重,莫非王掌。”
在这样的制度绞杀下,再牛的权臣,也只能在皇权的指缝里“讨生活”。
金句传播
1. 权力的进化史,就是权臣的‘膝盖变软史’——从站着废皇帝,到跪着写诏书,不过千年光阴。
2. 当皇权把制度磨成了细沙,权臣连攥紧拳头的资格都没有。
3. 中国古代政治的终极智慧,不是消灭权臣,而是让‘权臣’这个物种,从制度的字典里彻底蒸发。#霍光##赵匡胤##秦桧##和珅##未央宫#
参考文献
1. 《汉书·霍光传》
2. 《新唐书·职官志》
3. 《宋史·职官志》
4. 《明史·张居正传》
5. 钱穆《中国历代政治得失》
6. 黄仁宇《万历十五年》
发布于:天津市广升网配资-配资排排网-按日配资炒股-长线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