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9年,一位老人来到湖南长沙市军事管制委员会,说要寻找儿子许德华。当时担任主任的萧劲光,看见老人思儿心切,不由想起自己的父亲,心中颇为触动,便答应帮忙查找。老人拿出一份报纸,指着照片上的人。萧劲光一看才恍然大悟:老人要找的并不是别人,而是赫赫有名的许光达。
许光达出生在长沙东乡萝卜冲的一个贫困家庭,排行老五,小时候大家都叫他“五伢子”。1921年,13岁的他考入长沙师范学校,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,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。为了革命,他毅然与家人分离,整整二十年没能回家看一眼。
直到全国解放在即,许光达的父亲找到组织,萧劲光出手相助,这才让父子重新取得联系。许光达借此机会,给父亲写了一封饱含思念的长信,并申请回乡探亲。1950年,经中央批准,他终于登上南下列车,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。
展开剩余71%多年思念在这一刻得以实现,他心情格外激动。然而,当他抵达东山镇渡口时,心情却忽然沉重起来。只见渡口人头攒动,乡长带着干部和乡亲们举着横幅迎接,横幅上写着“热烈欢迎徐大将军荣归”。许光达见状立刻制止:“快把横幅撤下来!我是乡亲们看着长大的,做了官也还是老百姓。”一句话拉近了他和乡亲的距离。
回到家后,许光达扑通一声跪在父母面前,哭诉自己多年未尽孝道,父母和亲人们泪流满面,相拥痛哭。午饭时,嫂子特意准备了他小时候最爱吃的蒸火培鱼。席间,他还特意去看望儿时玩伴王二伢子,两人重温“占江山”的童年游戏,让现场笑声不断。
但欢乐之后,也有难题接踵而至。许光达回京后不久,家乡不断有人寄来电报,请他帮忙安排工作。许光达一一回绝,并在家乡召开会议,明确表态:“我是人民的官,不会为私事办差。”他只答应帮助真正困难的乡亲供孩子读书,却坚决不利用职权为亲友谋私利。
1956年,父亲去世的消息传来。亲人希望他能回去主持葬礼,还让他带上白布以便大操大办。面对这样的要求,许光达坚持从简。他深知,一旦自己回去,势必惊动各级干部,最终变成一场铺张的排场。他宁愿背负“不孝”的骂名,也不能违背党倡导的移风易俗。最终,他派一名政治干事回乡处理后事,并严令:不得搞封建迷信,必须简办丧事。
亲人们一开始强烈不满,甚至威胁不让出殡,但在多番劝说下,葬礼最终得以从简完成。许光达虽心中悲痛,但他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远不只是家庭,更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。
或许在家人眼中,他不是最尽孝的儿子,但在人民眼中,他是一位廉洁正直、以大局为重的开国将军。
发布于:天津市广升网配资-配资排排网-按日配资炒股-长线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