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这到底是什么操作啊,几个主力说退赛就退赛,那位置空着不行吗,非得找个替补来?
刚刷到消息,王楚钦、林诗栋、梁靖崑这几个名字赫然出现在了退赛名单里,直接让蒙彼利埃站男子单打的中国队阵容一下子稀疏了不少。这要是搁以前,赛前这么大的变动,肯定是要引发一波讨论的,说什么战术调整,或者身体状况不允许。可这次,总感觉有点不一样,尤其是看到那个替补的名字。
我的手机还在手里,热搜刚刷到,气还没完全消,就想赶紧跟你们说说。按理说,主力退赛,经验不足的年轻队员或者在国家队边缘的队员,正好可以抓住机会上去练练手,涨涨经验。陈俊松、黄友政,这俩名字是不是听着就挺合适的?他们平时在俱乐部或者国内比赛里,也是有一定亮点的,让他们去国际赛场感受一下氛围,哪怕输了,也是宝贵的财富。
结果呢?官方说温瑞博替补出战。我不是说温瑞博不好,他在队里也挺努力的,但这个选择,真的让我有点懵。他之前在国际大赛上的表现,说实话,并不算特别突出,也不是那种能让人眼前一亮的“黑马”型选手。选他作为替补,这背后到底是什么考量?是技术评分?是体能储备?还是有其他我不知道的“规则”在里面?
你们想想,去年德班世乒赛,国乒男队就是因为刘国梁主席提出的“养狼计划”,让一些我们不熟悉的国外选手打得中国队有点措手不及。这说明什么?说明国际赛场瞬息万变,对手的实力进步很快,我们不能总是在舒适区里打转。让年轻队员上去“被狼咬”,才能更快地成长。
这次王楚钦他们退赛,其实也不是第一次了。前段时间的国际赛事,也有些队员因为各种原因临时退赛。但关键在于,我们内部的“替补”和“年轻力量”的培养机制,是不是真的跟上了这个节奏?我们是不是总习惯于在“万不得已”的时候,才想起那些还有待挖掘的潜力股?
我记得2017年,国际乒联改革,引入了新的积分和排名系统,这让比赛的偶然性大大增加,也对队员的稳定性和大赛经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那时候,很多国家都在积极布局,培养年轻一代。而我们,虽然整体实力强劲,但在“新陈代谢”这块,是不是有时候显得有些保守?
温瑞博替补出战,这消息一出来,我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:是不是有什么“特殊安排”?我不是阴谋论者,我也知道运动员的选拔会有很多层面的考虑。但从一个普通球迷的角度来看,这总让人觉得有点“可惜”。陈俊松和黄友政,他们需要这样的机会去证明自己,去学习。
这让人忍不住想起前几年,也有过类似的争议。某次团体赛,主力队员受伤,临时换上的队员表现惊艳,但赛后也有声音质疑,为什么之前不给这名队员更多锻炼机会。这种“临危受命”式的机会,虽然有时能激发潜力,但长期来看,不是一种可持续的培养方式。
而且,这次退赛名单里,好几个都是新生代的核心力量。王楚钦、林诗栋,他们正处于职业生涯的关键时期,每一场比赛对他们来说都非常重要。梁靖崑的状态也一直起伏不定,需要比赛来找回感觉。他们退赛,对他们个人来说,肯定也有影响。
但我更想知道的是,是什么原因让这几位队员几乎同时退赛?是伤病集中爆发?还是赛程安排过于密集,身体吃不消?如果是后者,那是不是也该反思一下,我们运动员的训练量和比赛计划,是否真的科学合理?
我一直在想,乒乓球这项运动,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就是它的“快”和“变”。不到最后一刻,你永远不知道会发生什么。可当我们自家队员的参赛名单,都充满了各种“变数”和“不确定性”时,这比赛的“看点”是不是也在某种程度上打了折扣?
我倒不是说温瑞博一定打不好,也许他会在比赛中给我们带来惊喜。但我的疑问在于,这个“惊喜”,是不是也可以通过让那些更需要锻炼的年轻队员去“制造”?让陈俊松和黄友政去尝试,去拼,去犯错,然后从错误中学习。这才是真正的“养狼”和“换血”。
我拿起手机,就是想把这点不吐不快。不是针对任何人,也不是要质疑谁的决策。只是觉得,中国乒乓球这么好的基础,这么强的底蕴,在人才培养和新人选拔上,是不是还可以有更开放、更灵活的空间?
如果我们的队员,总是要等到“主力退赛”这样的机会,才被想起,那是不是说明,我们对年轻一代的信任和投入,还远远不够?
蒙彼利埃站的比赛就要开始了,我还是会关注,也会为中国队加油。但心里总有点挥之不去的感觉:那些本可以站上国际赛场、去接受检验、去成长的年轻面孔,为什么这次又错过了机会?
我还在想,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,我们是不是真的能看到,那些蓄势待发的“新势力”,有勇气和机会,去挑起大梁?
声明:本文素材都是来源真实素材的原创,内容 90% 以上基于自己原创,少量素材借助 AI辅助。所有内容都经过自己严格审核和复核。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
广升网配资-配资排排网-按日配资炒股-长线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