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 x邹氏拜祖
饮水思源,寻根祭祖,感恩先辈,激励自身,教育后人,族强利国强,乃华夏民族优良传统。
01
据族谱记载,先祖邹义(邹孟敬)属江西吉水希尧公后裔,是明朝初(1371年)从江西吉水大塘商迁粤境龙川县松林背红庵里寓居、迁居到龙川石痕村立籍发展(现据宗亲说红庵里即是石痕)。至今历650多年,现在孟敬公后裔数万人,多数分居粤、赣、湘、桂、川等地,不乏迁居海外者。
2025年9月21-22日,我等作为孟敬公第2代之一文质公支系后裔,主要是粤境阳山县太平镇元江龙村小组、车田村小组的属孟敬公第24代至26代的代表近30人,前往龙川石痕村及小庙村,参拜石痕村孟敬公祠、小庙村邹氏宗祠,与宗亲联谊,另一方面办理属孟敬公第17代的小庙村仲泰公的金瓮迁移阳山县事宜,因为仲泰公的后裔现在都在阳山元江龙村、车田村。
展开剩余92%02
秋风送爽,高速顺畅,电子地图导航精准,大部分乘坐中巴、少数自驾小车,经近400公里路程,约上小庙村联系人邹振发、邹秋源、邹新源等宗亲3人,到达孟敬公祠,已是下午,艳阳高照增热情,蓝天白云显清朗。事先约好的祠堂管理人邹锦光宗亲老先生夫妻已在等候,他属孟敬公第21代,我是24世,称他是叔公太。
之前,我们已从互联网上看到:今年8月22日,在孟敬公祠举办了奖励龙川籍邹氏优秀学子暨参拜孟敬公祠仪式。看了该视频报道,我们深受族群精神感染。
之前,我也了解相关族谱记载,特别是明代进士、名臣、“东林三君”之一、王阳明后学重要人物、谱牒行家、江西吉水籍邹元标(1551-1624,同为希尧公后裔)为当地邹氏族谱作序所述龙川分支,以及当代邹氏谱牒研究专家邹赤松、邹肃良等宗贤的网文论证,加上有族谱记述希尧公出生至孟敬公出生间隔近300年,我相信孟敬公是希尧公第8代,而不是龙川邹氏族谱、孟敬公墓碑、孟敬公祠牌位所载称的第5世,此争议在本文暂且搁置。我是孟敬公第24代,以孟敬公为希尧第8世计我是希尧第31世,若以孟敬公为希尧第5世计我是希尧28世。我提议龙川宗亲、族谱编委会正视该世代数问题、以及龙川往前追溯希尧公祖源错接问题(不属南宋状元福建邹应龙支系,邹应龙即邹景初(1173年-1245),其出生时,江西邹希尧(1133-1216)已40岁),建议在引述旧谱时,写上现代考证情况、意见倾向,以利于宗亲辨析。
在县道临近祠堂处可以看见离县道(X176)不足百米的孟敬公祠,背后矮山树木葱茏,前面大片稻苗正在抽穗扬花,环境怡人。近看门口地坪前矮围栏外是半月塘,塘边就是村道。
祠堂朝向的左侧2米多高围墙外地坪,一个约2米高青砖基座上,有仿真人大小中老年孟敬公站立石像,身穿宽袖汉服衣冠、右手托持开卷书本、腰际左手拇指掐中指计算、头部深思远眺、下颌有美胡子,让我倍感亲切。其身后几株翠柏现已4米多高,待若干年长得更高,风景必定更佳。
在围墙设有两个不同方向的院门:祠堂左方围墙檐下院门与前面地坪、村道相通,此门石刻“范阳光耀:继宗功族业,承祖德家风”,进去左右墙上嵌石刻写:祠堂重修记、捐款芳名录;祠堂右前角围墙檐下院门与旁边下輋小学球场相通,此门口刻书“钟灵毓秀:山环龙腾舞,水绕凤翔鸣”。院门、祠门悬挂有大红灯笼,印有“鄒”字及祝福语,喜气洋洋。
祠堂是三开间、四水归堂天井、砖墙瓦顶朱红木梁式建筑,大门为纳金内进式,门框为石制,门口两边方形石墩与门框相贴合。正面大门上屋脊加墙耸起,中部平台、两边降阶平台式,类似于领奖台,但两边同高、中间高一阶。两边耳房前墙是中间耸起平台、两边圆弧组合,既庄重又有灵动美感。
03
大门屋檐下一对石柱凹刻对联“祖德源流从吉水,孙枝锦远自雷江”(雷江即雷水、龙川河),表明是祖先溯源自江西吉水,期望从此后代锦远。江西吉水,让我回想起本村祠堂对联“峄山发迹历嶅山秀聚韩山,吉水长流过雷水澜翻湟水”,概述了本村溯源繁衍迁徙几个关键地区(三山三水):山东(峄山)……江西吉水……广东龙川(嶅山、雷水)……广东阳山(有韩山书院,有湟水,现称连江,上游有湟川三峡胜景)。
大门额头嵌石阳刻“孟敬公祠”(指邹孟敬,即邹义),大门左右嵌石阳刻对联“义道树典,公德惟磬”,左右首字连读就是“义公”(指邹义,即邹孟敬),对联赞扬义公道德堪称典范。
经过“范阳堂”照壁两边可进入主厅,见前檐下张挂“永思堂”匾额及大灯笼,楹柱悬挂木板阳刻楹联是“春祀秋尝毋忘当年公吐哺,诗山书海他日鲤化龙”,表达了祭祀、感恩、读书上进之意,行书优美,赏心悦目;邻近楹联的是旁边墙上悬挂花都宗亲木板阳刻贺联“范阳衍庆望族裔宗荣万代,祖德浩然花都衍派谱千秋”,表达了感恩、祝福与展望。
主厅(享厅、祭厅)神龛神位是上先中先、左右分列式,居上正中两倍高大的是“邹氏龙川开基五世显祖讳考孟敬公妣赵氏徐氏神位”,其同排左右分列10个中等大小神位、其下居第二排正中分列3个中等大小神位,是孟敬公的13个儿子及配偶。最小型的神位在第二排左6个、右6个、第三至六排各17个、第七排13个、以及左右两面墙神龛,则分列后裔于各地的开基祖夫妻神位32个,尚有几十个位置未摆放。小型神位共计有112个,底座均表明各基地地名,以龙川的居多,省内外都有。大中小神位牌共计126个。
因我事前略有研究孟敬公,此时,我与振发哥向同伴简要介绍了孟敬公衍派龙川邹氏、阳山邹氏含本村邹氏、目前的世代数、孟敬公数万后裔分布多省甚至海外等情况,列队恭请振发宗亲主持祭祖仪式,行十鞠躬、敬酒献茶、上香、烧送纸钱纸衣服、捐款之礼,表达感恩与祝福,再一次激励自身上进、促进关心族群、促进友爱、敦亲睦族。感谢振发宗亲热情熟练主持仪式。
礼毕,大家分散参观加深了解,与本地邹锦光夫妇、邹振发、邹秋源、邹新源等宗亲交谈了解相关情况,聚于门前合照便于留作纪念。
参观所见,进门照壁门框上方匾额是金色大字“范阳堂”,表明了宗族历史传承;照壁门扇正面篆书“福寿禄喜”,另一面是“富贵平安”,寄托了祝福期盼;照壁门柱悬挂金字行书对联“燕翼贻谋新宇煌煌义公殿,翚飞肯构华轩采采思念堂”(翚念hui,翚飞描述祠堂体貌如鸟振翼,肯构指愿意构建祠堂),以及主厅悬匾金漆字“永思堂”,感恩先祖对后代的庇佑,表达后代对先祖的深切思念。主神龛两侧对联是“祖德流徽奕代簪缨家声远,宗功衍庆千秋孝悌世泽长”,边墙神龛对联是“永承前业惟修德,思法遗规是读书”。这两联也是嵌字联,首字连读是“永思”“祖宗”,进一步深化理解永思堂之意。
照壁两边耳房墙上,悬挂有贺匾“范阳光耀”“祖德流芳”“宏扬孝道”“世代荣昌”“祖恩至上”“光宗耀祖”,以及嵌石镌刻《范阳堂公议族规》全文、《龙川邹氏公议家训》全文。照壁两侧进廊道到祠堂主厅,照壁两旁是耳房,额书“艺苑”“孝悌”。祠堂主厅两旁也是耳房,额书“崇文”“尚礼”。照壁后是四水归堂式天井,天井两边空间各置一台桌,墙上有精美彩瓷画,大意描述孟敬公夫妻及十三个儿子欢聚情景;祠堂内贴文概述衍派、记事之类。摆放有鄒字大锦旗、备用外插彩旗等。内外墙面近瓦处多配有装饰美化图纹。
总体而言,祠堂说不上很豪华,也不算简陋,更显庄重、亲民并存,有不少历史文化、宗族精神传承元素,是很好的族群精神教育点,是寻根祭祖、宗亲联谊的理想场所。
行程第二站是部分代表参观小庙邹氏清朝倡建、现代重修的文武阁,邹秋源、邹石桥等宗亲热情导向、解说。据惠州府志、龙川县志及邹氏族谱记载,倡建者是小庙村邹玉辉(即邹廷琦)等人,我是廷琦公第9代,到此瞻仰,也觉亲切。装有太阳能路灯的三米几宽水泥路弯曲上升,通到山岗顶的文武阁,在不远处就可见阁名、紫墙、琉璃瓦。登阁可环视欣赏四周远近村庄田野景色、远处群山高低错落。门额题写的是“文昌国运,武卫太平”,内设似乎是文曲星、武曲星、神才童子彩瓷塑像供参拜,表达了当地民众对于人民强盛、人才辈出、国家强大的期盼。古代这是风水建筑、教育场所,现今也有很好的景观、教育作用。
行程的第三站,是我方参加活动人员与小庙宗亲特别是廷琦公后裔欢聚,地点在宗亲邹福成的小庙金竹园美食农庄,该农庄集食宿一体,食材美味,山水(小水库)环境清静怡人,有二十多间客房。感谢邹金棠、邹振添、邹秋明、邹振发、邹永胜、邹秋源等约二十位宗亲热情参与聚会,使双方宗亲加深了解宗族历史文化、两地风土人情,增进感情。廷琦公后裔现在辈份可以分清对应关系,“廷、泰、先、秀、北、仁、宜(茂)、新(锦)、振(国)、源(家)、顺(恩)”字辈及更晚辈。
行程的第四站,是第二天八月初一早上参拜小庙邹氏宗祠、瞻仰廷琦公原住址老式泥砖瓦屋“拔魁屋”(曾张挂匾额“拔魁”)(现在百度地图导航标注的是同音“拔奎”)。老屋残存,精神不灭。小庙廷琦公是孟敬公第十六世裔,元江龙村开基祖梅先公(即兆一公)就是小庙村廷琦公之孙、仲泰公之子,其是清朝嘉兴末期(距今二百二十多年)从小庙迁居阳山元江龙务农,当时并无村庄,后繁衍成元江龙村庄,其第二代之一采秀公(即德聪公)迁居开创了车田村。我由衷赞叹先祖远离故土、近千里爬山涉水、在荒野开创基业的勇气魄力。
本次也请邹振发宗亲主持参拜仪式,行十鞠躬、敬酒献茶、上香、烧纸钱纸衣服、捐款之礼,再参观、合影。祠堂内也富含尊祖爱亲、宗族历史文化元素。感谢宗亲邹益群支书、邹永胜、邹秋源、邹展周、邹顺良等宗亲莅临指导、解说、配合。
04
该祠堂气势轩昂,宗族人文气息浓厚,还有特别之处是门前多级台阶旁,有两米多高石雕大象两座,寓意和象征包括智慧、力量、长寿、家族团结、吉祥如意,并具有风水镇宅辟邪作用,据说与祠堂所处环境“双象饮水”地形地貌相益彰。
行程的第五站,是迁移小庙仲泰公金瓮回阳山,因为仲泰公大儿子千先公后裔失联,小儿子梅先公迁居阳山。清朝嘉庆年间,梅先公已把母亲金瓮带到阳山太平安葬。仲泰公后裔都在阳山元江龙村、车田村了,要把仲泰公金瓮迁到阳山太平才方便每年祭拜。仲泰公此墓地不远,迁移事项当天已顺利完成,迁到阳山乡村。感谢小庙宗亲特别是廷琦公后裔历来祭拜仲泰公,感谢小庙宗亲对迁移事项的大力协助!
此外,第一天途中,我夫妻还瞻仰了龙川古邑佗城横街16号邹氏宗祠外观。民国三十年(1941年)为纪念秦汉时代南越王赵佗,此古邑改称为佗城。佗城现有越王庙,有徐、张、刘、黄、蔡、陈、杨、邹、曾等多座宗祠。邹氏宗祠里面情况,我之前在网上查阅过。该祠也是华南邹氏会馆,又是河源市第一批受保护古建筑。该祠日常上锁,要特别电话预约才能入内观瞻参拜。
据说,在该祠以及孟敬公祠、小庙邹氏宗祠,有很多碑记、匾额、楹联是现代书法家、诗人邹国荣宗亲的高水平题写,他在深圳退休,也是孟敬公后裔。此文暂且不表。
05
寻根祭祖、宗亲联谊,是一趟益处良多的修养之旅、心灵洗礼之旅!
再次特别感谢本次全程活动的小庙直接联系人、协作人、宗亲振发哥!
(与我同辈份)(作者:邹国志)
发布于:山东省广升网配资-配资排排网-按日配资炒股-长线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