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甄嬛的 “战队” 里,端妃一直是个特殊存在:沈眉庄是发小,敬妃靠胧月绑着,欣常在能聊到一块儿,叶澜依沾着果郡王的情分,唯独端妃,跟甄嬛的交集全靠 “华妃” 这根线 —— 前期为了斗倒华妃结盟,后期大仇得报又渐行渐远。可甄嬛回宫后,偏偏放下身段主动找这位 “旧友”,甚至一路抬举她当皇贵妃。别以为这是甄嬛念旧,其实全是她算得明明白白的 “政治账”。
第一阶段:结盟是为了 “共同报仇”,彼此都是对方的工具人甄嬛和端妃能凑到一起,根本不是脾气相投,是俩人都恨华妃,目标一致。
甄嬛恨华妃,是因为华妃屡次找她麻烦,还害她没了第一个孩子,连沈眉庄、淳儿都被华妃欺负;端妃恨华妃,是替皇上背了黑锅,被华妃灌了一大碗红花,一辈子都不能当妈。端妃虽然常年卧病在床,可宫里的事门儿清,她一看甄嬛长得像纯元,又跟华妃结了仇,就知道 “这姑娘能帮自己报仇”。
于是端妃主动递橄榄枝 —— 甄嬛陷进 “木薯粉事件” 时,她拖着病体去解围,让甄嬛欠了她一个人情。甄嬛也不傻,她知道端妃有用:论资历,端妃是老人,知道不少后宫秘辛;论形象,端妃 “病弱不管事”,既能迷惑华妃,又能让皇上信任;论口碑,端妃在宫里名声好,跟她结盟不用防着背后捅刀。俩人就这么成了 “利益搭档”,目标只有一个:搞掉华妃。
展开剩余72%后来华妃、曹贵人都死了,甄嬛把温宜的抚养权给了端妃,也算还了当初的人情。大仇得报,人情两清,俩人自然就淡了 —— 甄嬛陷进 “纯元故衣局”,端妃没救;甄嬛去甘露寺,端妃没送;甄嬛回宫,端妃也没迎。这时候的俩人,就是 “利尽则散” 的普通同事,没什么情分可言。
第二阶段:回宫主动找端妃,是有求于人还得防着风险甄嬛从甘露寺回来,一进宫就主动去看端妃,不是闲得慌,是她有麻烦,还得靠端妃解决。
第一个麻烦是胧月。甄嬛想把胧月要回来,可孩子跟敬妃亲,她正犯愁呢。端妃一句话点醒她:“别急着抢,先稳住敬妃,以后有的是机会。” 这话帮甄嬛少走了弯路,还为后来拉拢敬妃铺了路。
第二个麻烦是崔槿汐和苏培盛的 “对食事件”。这事闹大了,甄嬛自己出面不合适,得找个 “中立” 的人帮忙。端妃在皇上眼里就是 “不管闲事、不说闲话” 的形象,由她去说情,皇上才愿意听。端妃也愿意帮 —— 她知道皇后势力大,只有跟甄嬛联手,才能制衡皇后,自己日子才好过。
再到后来 “滴血验亲”,端妃其实看出来甄嬛双生子有问题,甚至猜到她跟果郡王的私情,可她还是站在甄嬛这边。不是她多讲义气,是她算得明白:要是皇后赢了,自己没好果子吃;帮甄嬛赢了,自己才能安稳。甄嬛也清楚端妃的心思,俩人就是 “互相利用,各取所需”。
第三阶段:抬举端妃当皇贵妃,是 “封口费” 也是 “制衡术”滴血验亲后,甄嬛知道端妃攥着自己的秘密,这时候光合作不够,还得 “控制风险”。于是她主动推举端妃当皇贵妃,位份比自己还高 —— 这哪是报恩,分明是 “天价封口费”。
端妃不傻,她知道甄嬛的心思:自己握了人家的把柄,要是不接这个 “好处”,保不齐会有麻烦;而且温宜是她的命根子,甄嬛以后肯定能当太后,跟甄嬛搞好关系,温宜才能有好日子过。所以她乖乖收下这份 “封口费”,也把秘密烂在肚子里。俩人就这么形成了 “恐怖平衡”:你攥着我的秘密,我给你足够的好处,谁也不捅破谁,表面上和和气气。
除此之外,抬举端妃还有个好处 —— 制衡后宫。皇上就怕后宫一家独大,甄嬛故意让端妃位份比自己高,既显得自己谦卑,打消皇上的疑心,又能跟端妃、敬妃形成 “三角关系”,彻底把皇后压得翻不了身。这一步棋,甄嬛走得又稳又狠。
说到底:甄嬛看重端妃,是因为她 “有用还安全”甄嬛回宫后对端妃的所有 “看重”,本质都是成熟政治家的算计:
端妃有 “利用价值”:能帮她解决胧月的问题,能救崔槿汐,能制衡皇后; 端妃 “可控”:虽然知道秘密,但有温宜这个软肋,还收了 “皇贵妃” 的好处,不会随便捅出去; 跟端妃合作 “成本低”:比起清除端妃,维持合作能带来更多好处,还能少树一个敌人。早期的甄嬛还信 “情分”,可经历过甘露寺的苦,她早就明白后宫的规矩:感情靠不住,利益才永恒。她把端妃从 “工具人” 变成 “高级盟友”,不是念旧,是她终于学会了 “用最小的代价,实现最大的利益”。这也正是甄嬛能从单纯少女,蜕变成后宫最终赢家的关键 —— 她懂人性,更会算账。
发布于:山西省广升网配资-配资排排网-按日配资炒股-长线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